古籍修复

首页>古籍修复

深化古籍保护 守护历史记忆

----唐河县图书馆多措并举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


  唐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南,自古有“南襄隘口”“夏路通途”之美誉。总面积2512平方公里,人口148万,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较多,馆藏古籍达11000余册,其中有6种20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他各种善本古籍300种1800余册,2011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唐河县古籍保护工作,先后被《新华社》、《河南日报》  媒体报道。图书馆在唐河县历届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一代代图书馆员努力传承历史赋予的使命责任,加大古籍的保护力度,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展示古籍的深厚魅力,让古籍活起来,使古籍插上了时代的翅膀。

一、多策并举,加大古籍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唐河县图书馆馆藏古籍较多,多为善本,有不少珍本,地方文献与禁毁书也较多,使用价值较大。这些馆藏古籍由于历史保护手段的落后,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出现有鼠咬、虫蛀、水浸、氧化、酸化、霉变等现象,这为古籍保护增加了难度。     

  作为一个基层县级馆,最缺的是专业人才,解决专业人才的问题是解决古籍修复保护的重中之重。为此,唐河县图书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解决人才问题。一是邀请省市专家学者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开展在职人员的培训学习,考虑现有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古籍修复需求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一个阶段培训结束进行知识测试,增强培训的效果。二是选派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修复组组长胡泊导师建议下,图书馆派专业人员前往国家图书馆进行为期半年的系统性学习。学习期间有幸参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专项研修班”。学习馆员学业修成,回到图书馆,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逐步解决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二、匠心“医治”,让古籍在残卷中“复活”

  唐河县图书馆在搬迁整理古籍过程中,发现馆藏古籍多数受损严重,急需修复才能更好的保存,鉴于没有古籍修复人员,图书馆积极联系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寻找古籍修复专家对馆藏古籍进行修复。时任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谢煜高度重视,积极联系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专家组来馆里对古籍破损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对馆藏古籍进行修复。

  2020年10月,唐河县图书馆将馆藏国家级珍贵古籍《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十五卷》一函四册送至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修复组组长胡泊导师的主持下召开修复方案专家论证会,专家们对馆藏待修复珍贵古籍进行评估,确定修复方案,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进行修复。图书馆及时建立古籍修复室,为修复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已经整理修复馆藏碑帖22种,珍贵古籍6种22册,其中包含国家珍贵古籍《西湖游览志》七册、《新编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一卷》一册、《新编韵贯珠集八卷附直指玉钥匙门法》一册、《大明正德丙子重刊改倂五音集韵十五卷》一册。

三、古籍数字化,改变“重藏轻用”的现状

  为提升服务能力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坚定文化自信,2019年唐河县图书馆启动了特色馆藏古籍数字化项目,建设自己馆藏古籍文献数据库平台。截至目前,我馆发布的古籍数字资源,共计354册,其中方志类117册,文集类196册,医学类17册,拓片24册,内容丰富,质量上乘,涵盖了地方志书、抄本、拓片、古医书、各类文集等诸多特色馆藏,其中包括国家珍贵古籍《西湖游览志》、国家珍贵古籍《新编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江南通志局刻本《江南通志》、《唐颜真卿 多宝塔碑拓片》、《唐李邕云麾将军碑拓片》等。本数据库还将陆续发布其他善本、拓片和碑帖的数字资源,供广大读者查阅使用,平台链接被国家图书馆收入中华古籍保护网。唐河县图书馆连续两年参加由国家图古籍保护中心主持的“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在线发布活动”。

  通过对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开发,转化为能够被利用的数字文献,既便于古籍文献的利用,又实现了对珍贵古籍的有效保护,改变“重藏轻用”的现状。读者可远程访问古籍数据库在线阅览,同时唐河县图书馆利用多媒体触摸大屏向读者提供古籍数字资源检索、咨询、阅览服务。目前,馆藏古籍文献数据库平台读者浏览量达到25万余人次。

  唐河县财政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解决了古籍保护的资金问题,古籍保护任重道远,古籍保护不是一时之事,需要不断有人将这项工作持续进行下去。据统计,古籍的损坏速度是修复速度的十倍,只靠修复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在古籍损坏之前做好古籍的保护,才能让更多的古籍流传下去。作为古籍收藏单位,唐河县图书馆会在之后的古籍保护工作中继续努力,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